2016,是景区行业淘汰赛的开始 中国景区死亡元年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2017-12-29

“物极必反”这四个字适合任何行业,对于旅游业也自然不例外,景区虽然真正步入发展快车道才没几年,但因为房地产和矿产等行业的萧条,让其它领域的资金流向景区,为其发展提供了超速助力。只可惜,这个助力点忽略了根基,掀起了太多的泡沫,真真假假何其多,谁对谁错任嘴说,玩得起的说话,玩不起的回家。

 

  过度的资本进入和过度的利润追求,让这个行业太过浮躁,经过前几年的跟风奔跑,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该花的不该花的钱也都花了,信任感越来越弱,心越来越净,钱越来越紧,淘汰游戏开始喽!
  
  一、信任危机
  
  在做景区的前期,花了大价钱,请了“专家”,做了规划,聘请“精英团队”,到头来却少有结果。这不是个别景区的个案,而是很多景区都走过的老路,一些所谓的“专家”也因此挣了一笔好钱,但却透支了整个行业的信誉。
  
  饱尝忽悠之苦的投资人,在时间与经历的洗礼下,也就必然会对行业专家失掉信任。很多地方性投资人,在受伤之后,很多都开始了相信自己的旅程,不相信外力,只相信自己,也必然会导致走弯路,走死路。只有专业人做专业事,方能高效,人各尽其能方为明智,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全才,毕竟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投资人根本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景区的相关工作。
  
  没有了信任作为纽带,一切合作都是空谈,加上投资人急切的逐利心里,走点错路,受几次伤,也就变得理所当然。越受伤、越迷茫,自然路越走越窄。
  
  二、先期选址定位失误
  
  跟随着景区发展的热潮,很多投资人跟风而上,拿下一片地方就搞景区的案例比比皆是,好资源不等于好景区,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做景区,这个是需要清晰认知的。跟风的过程中,必然夹杂着冲动与不理智,因此在景区的投资定位上也必然会出现错误。
  
  前期打造可能干劲十足,但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景区建设期后,资金乏力、人才短缺、市场迷茫等各类问题后,很多投资人都会身心俱疲。钱都花完了才发现,想的和想要的结果和现实真的不一样。景区的成功需要良好的交通区位、客源市场人口基数、较高的消费支出水平、高质量的旅游吸引核,靠谱的掌舵人等等。到2016年,第一批跟风的投资人,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也应该冷静冷静了。
三、资金乏力
  
  国内整体经济下滑,找钱越来越难,很多投资人都到了钱紧的窘境,迫切的想通过景区获取收益,没有资金做市场,必然萧条;没有资金做产品升级,必然滞后;没有资金请优秀管理人员,必然散乱。
  
  没有了钱,也就没有了试错的资本,对于一个景区甚至一个企业而言,如果连试错的资本都没有了,那被淘汰出局就是必然结果。目前国内很多景区都还处于半成品的状态,没了钱就会营造一种景观——景区烂尾。
  
  四、创新基因惰性成疾
  
  在中国,山寨可谓无所不在,而且水平之高,效率之高令人惊叹,这说明了中国人有很强的学习力,但却缺少思考力、转化力、创新力。在景区的开发建设运营过程中,这种学习力到处都有展现,项目一样、栈道一样、游步道一样,甚至连管理模式和人员配置都是一样的,整个是景区的高度标准化统一(是福还是祸呢?哈哈)。
  
  考察学习、项目建设、景区运营,几乎不用费什么脑力就全部搞定了(结果却不一样),你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前人这么做,后者也这么做。景区的系列工作,就这样形成了潜在的既定规则,时间久了就成为了习惯,习惯久了就成为了文化,就这样,中国景区的发展,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如果你不这样做,你自己都会感觉你是错的(真错假错待各位自行评说)。
  
  市场需要新奇,新奇的东西和体验,就需要原创,现在在国内很少有景区投资人去思考自己的原创项目,这需要走心、需要根植于本土,无论项目大小,市场买单即可。一直去模仿,永远难超越,既然做景区,为何不去让别人跟着自己走,很多人一直在高喊创新,却喊成了“口号”,这些都需要用心去做、去推进,可惜都是心急之人,资本的进入更是如此。
  
  创新基因惰性,这是一个行业的发展悲哀,也是噩耗。
  
  五、行业人才供应不足
  
  景区行业真正发展才十余年,大部分行业专家都是跨界人才,这个领域目前还是鱼龙混杂,真真假假难以快速辨别,但真正能够掌舵之人却是少得可怜,对应中国几万家景区,让人感觉总有那么一点有心无力(哈哈)。专业人做专业事,做的是精准高效;摸着石头过河,必然要交学费,这份学费有的人交得起,有很多人交不起,太多的景区会因为专业人才不足而死在学习的路上。
  
  六、垃圾景区成片
  
  最近有个热词叫“供给侧”,什么都和供给侧有关,说的高大上,其实不就是产品质量不过关,不达标吗,好的东西太少,垃圾产品太多。景区发展过热,加上政府的政策引导,让景区行业经历了一个野蛮生长期,建个大门就收票、围个地方就收票的景区到处都是,这些景区没有“管理”、没有“服务”、没有“产品”、没有“营销”,只有一心挣大钱的想法,只可惜事与愿违,活着悲哀。这样的“全无景区”在国内三万多家景区里应该不占少数,活过了,也该死了。
  
  国内景区虽然众多,但是走近一看才发现都是一个样,很多景区只学到了所谓“成功景区”的外在形态,却很少有人能学到内在精华(毕竟真正的数据对于景区而言都内部消化了)。花了大价钱也未必能建成好景区,产品没有灵魂只有皮骨,到头来也只能沦为鸡肋,让投资人纠结,让市场摒弃。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市场对旅游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山寨”起来的景区,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又怎会让市场买单,资源禀赋好的,能够有大财团接手,卖个好价钱,也能赚一笔,资源禀赋一般的也就只能等死了。
  
  小结:
  
  景区经过疯狂的发展期,2016也到了静心思考的阶段,毕竟对于太多的投资人,景区所带来的结果,都是那么的不尽人意。看着市场上的各类数据,信心满满;听着各位大咖分析各类经典案例,热血沸腾;自己投资干景区,伤痕累累。数据很美好,案例很美好,作为一个景区人往往只看到了美好,却忽略了美好的背后可能是一个谎言。中国景区无数据,这是一个行业的发展悲哀,无数据,不是说各景区内部不做数据统计和分析,而是这些真实的数据永远不会外传,都是内部消化,市场上的各类数据,都不知道被目的性加工过多少次了,因为资本或大佬需要用这些案例和数据去证明自己是对的。
  
  说的永远是说的,顾客不会去为概念买单,景区要活下去,就需要有真东西,景区行业大发展,不代表景区大发展,行业的发展需要经过市场的洗礼,2016是景区行业大发展的一年,也就是市场淘汰开始的一年,大浪淘沙,只有真金在,景区行业的繁荣发展,需要高品质的景区产品作为支撑,这是市场不变的规律。
  
  2016年,中国景区死亡元年。这是景区行业淘汰赛的开始,也是行业升级走向理性发展的开始,景区投资人,也应该静心思考路在何方,症结之所在,也就是解决问题之所在。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
2.本文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我们转载的目的是在于信息的传播,而非商业用途,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相关内容。
投诉邮箱: 276071892@qq.com。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