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象·刘三姐》为例,看传统IP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当代演出?

作者:admin 来源:旅游界 2018-04-17

——以《印象·刘三姐》为例

  “哎~~

  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喂~~”

  “哎~~

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
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喂~~”

  当这首歌旋律一响起,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桂林阳朔,想起青山水绿间那位善歌能舞、聪慧勇敢的刘三姐。民歌及其带来的美好意象,从《诗经》开始,历经千年,都始终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而《印象·刘三姐》则堪称将“传统民间”IP演绎出不同时代特色的成功范例。

  IP需与时代同步 迭代演进

  刘三姐是广西少数民族传说中一位勇于与恶势力抗争、独立勤奋的美丽歌仙,属于民间故事。虽然故事版本众多,在不同时代、地域里都有不同版本,但广为人知的仍然是她在庆典上的对歌大战、与阿牛哥自由凄美的爱情以及不委身于恶势力跳崖升仙等关键情节。这其中,包含着刘三姐这位女性形象所代表的民间伦理、民间智慧、民间想像、民间情趣,这些都是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最具魅力和活力的地方。

  1961年,影像逐渐成为观众获取信息知识、丰富生活的主要媒介手段,电影《刘三姐》应运而生。其故事结构根植于民间传统式,同时加入声画影像特点,将歌仙的古诗形象化、戏剧化,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与甲桂林的阳朔本土民族风情通过影像进一步解构与流传,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标识与岁月记忆。

  2003年,国人旅游消费能力增强,对大型演出剧目的需求增加。由张艺谋、梅帅元、王潮歌跨界联手,打造了大型实景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其剧目参考并梳理各类素材,竭力做到广取博收,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刘三姐所代表的文化精髓、所经历的生活情境、所热爱的民歌民俗,尤其是所敬畏和珍惜的这一方好山好水,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和诗意化的编排进行融合和呈现。

  事实上,这种演绎便是根植于民间传统IP,根据时代需求,借助媒介、科技和手段将其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这样打造IP,能在充分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增加当代娱乐特性,使传统始终活在生活里。

  精髓需保留 创作与欣赏应出新

  有不少人表示,看完《印象·刘三姐》后,不太能看懂故事,但却能完全获取非常震撼的感觉。而这种印象是完全正确的观赏体验,因为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并没有设定具体故事和连续情节,而是用音乐歌舞、电影色彩的手法,完全融入故事讲述中,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跨界观赏体验。

  五种颜色代表五大段章节。《印象·刘三姐》是由五种颜色构成,「红色对歌、绿色家园、蓝色情歌、金色渔火、银色盛典」。代表性地展示了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风情以及百家万象;演出中会出现广西少数民族最传统的对歌、极具本地特色的打渔与耕作、嫁娶、节日盛典、以及原生态的日常生活细节等等。

  “弥散性+代入式”欣赏方法。不少游客观后反馈“没看懂”、“太艺术抽象了,没看明白”,其实是因为大家试图按照普通观剧习惯,去找对立人设、狗血转折点或者意外结局。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欣赏模式。《印象·刘三姐》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欣赏体验,一种弥散性思想和代入式引导:没有明确的脉络或者相连的逻辑点组成既定叙述线路,没有具体人物和情感纠葛圈住感知和想像;它事关万物萦纡与生存状态,探讨如何在山水间诗意栖居与乐活奋进,如何理解本源文化并始终欣悦传承,如何暂别雍华浮世绘、慢读自然风物志。演出只提供了客观生态与情景,提供了一副即视感充盈的山水画,提供了一群人真实的生活方式,它欢迎一切形式的猜测与解读,每一点朦胧感悟,每一丝似曾相识,每一位观众的参与都应该是即兴与主观的。

  光影效果与自然万物的交相辉映。演出利用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移动式舞台几乎铺排于整片书童山漓江水域,与大自然形成了密切的联动和呼应。但所有技术与形式都不抢镜、不呱噪,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山水与民俗风情的本来面目,侗族男女现场原声对歌,渔民演员手动拉舞重达200余斤的沾水红绸,多达上百人的少女团队手控服装led灯、整齐划一、分秒不错,划真竹筏、放家养牛、照顾鱼鹰,每一个细节都源于生活、源于真实。大场面更是细腻考究,不一味追求阵仗,从整体构图、演员走位、空间分解、颜色搭配、灯光氛围与引导的视线运动,每一个场面都是电影镜头般的专业与精致,像极了黄金时代的佳作,既古典又先锋,一帧一幕都是用心与用意。这么多片段与元素,这么多曲山水高歌,这么纯粹的民生百态,只讲一个故事,不可惜么?整整十五年,《印象·刘三姐》守住的初心与耐住的光阴,相信你都看到了,也都看懂了。

 

  巧用科技 却也敬畏自然

  中国人讲究“寄情山水,天人合一”,这种天地人伦、物我两忘的境界并不会随着现代商业社会的快节奏、高科技而完全消匿,相反,则在巧用科技的同时,也始终保有敬畏自然之心。

  《印象·刘三姐》的本心与唯一,源自民族、取自山水,演出选择了山水,山水也选择了演出——以桂林阳朔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书童山为首的十二座背景山峰,以及这一片山水所支撑和浸润的本土人文风情,重组并完整了演出的形式构成与精神内核。远远区别于传统搭建,《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山水演出构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剧场。不仅仅是以天为盖地为庐,远山、近水、环绕的竹林与繁星高悬的夜空,提供了360度纯自然、大露天观景舞台和原生态的沉浸式观赏体验。正因为舞台与山水之间的互融与开放,演出随着天气的变化也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阴、晴、雨、雾、春、夏、秋、冬、潮涨、潮落,一切遵从自然和山水;不论烟云缭绕还是繁星争耀,朝朝暮暮,从不重复,捧给观众的是无限魅力和叠加期待。

  此外,演出运用的灯光、音响系统均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水上舞台全部采用竹排而建,不演出或者涨水期可以全部拆散整理,对漓江水体及河床不造成任何影响。130多亩建设用地上,鼓楼、风雨桥及贵宾观众等建筑散发出浓郁的侗族特色,整个工程承袭侗族的匠心匠意,全部采用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铆。见微知著,《印象·刘三姐》始终将原生环保概念沿用于演出内容、系统和周边设施,十五年如一日,不是随便说说。

  结尾

  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而如何在回访历史与传统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出具有IP潜力的珍宝,并将其应用在当代生活里,显得尤为重要。

  《印象·刘三姐》一路走来,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构性问题上重新审视自己。不拘泥于过去亦不忘初心,不受外界影响坚持文化自信,以特色保留特色,让经典传承传奇。深入融合“文化+旅游”全产业链,突破桎梏,摒弃脱节时代的理念惯性,在产品端上严格遵循演出模式、商业模式、开发模式、治理模式的不断更新,保持十五年来优质特性。当大国崛起的时候,崛起的并不仅仅是经济实力,还应有独具识别性的文化自信。在这方面,有广西活名片之称的《印象·刘三姐》堪称范例。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
2.本文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我们转载的目的是在于信息的传播,而非商业用途,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相关内容。
投诉邮箱: 276071892@qq.com。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