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文旅景区发展之道

作者:admin 来源:搜狐旅游 2021-11-05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断了人们春节的狂欢和正常生活的节奏。疫情同样影响着景区的经营,就像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一样,来的突然,让全国人民始料未及。旅游行业再一次暴露了它并不是刚需的行业属性。在强大的公众卫生事件面前,传统的旅游行业,新兴的文旅产业仍未能逃脱它敏感而脆弱的特点。疫情当下,全行业停摆的残酷现实,也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旅游业并不是刚需。对于旅游业龙头的景区而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是首当其冲的。虽然部分景区已具备条件,有限度的开放了,但可以看到疫情留给景区的阴影并没有消除。在我们彻底战胜这场灾难之前,还需要更多的等待、挣扎、努力与创新。

景区作为文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疫情的防控要遵循文旅行业的规律与共同点;同时景区也是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其发展也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共同规律。因此,具体到某个景区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时,是离不开文旅行业的行业属性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属性的。景区是一个产品,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具体到旅游业与服务业的背景上,任何景区无论是主题公园还是乡村旅游,无论是观光型、度假型,无论是山水、自然、还是传统文化,无论是引进IP还是独创主题,景区的核心都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1+2。

“1”是景区的核心,即营业收入。任何一个景区无论是国有、民营、公益型、商业型,都离不开收入。收入包含国家的拨款和消费者的贡献,是维系一个景区生存发展与永续经营的不二法则。当下因为疫情的影响,景区的收入出现断崖,部分景区春节是旺季,寒假是高峰,但是现在市场消失了,收入清零了。因此,出现了景区的“哀嚎”,资本的运营在没有收入的前提下,景区出现了受制于资本的影响,尤其依靠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进行建设景区,面临的支出压力更为巨大。

“2”是景区的产品与市场。景区的市场复苏是指日可待的,但必须要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市场在复苏的同时或之前,景区要拿什么样的产品,来迎接复苏的市场,来满足复苏后更为挑剔的市场,拿什么样的产品来拥抱更加不确定的市场。因此,产品建设是景区运营管理的核心。对于地大物博、地区差异大的我国而言,任何的景区产品都会找到它对应的市场,如规模化的观光市场,规模与品质兼具的度假市场等。即使如此,产品的建设,没有疫情也要不断的更新,有了疫情更要进行适度的改造升级。景区产品升级的内涵有:

(1)体系化的产品。这个体系是层次、结构和多元的,任何一个有头脑的经营者,有水平的团队,都不可能只把自己的产品定义为门票经济的观光产品。我们的景区人一直在努力要把景区的观光产品,逐渐转化为体系化的可观光、度假、亲子、体育等多功能的产品。体系化是必须的,问题是很多景区本身不具备把单一产品改造为体系化产品的能力。体系产品不仅需要体系化的完善、丰富,也需要个性化的确定和主题化的打造。

(2)时尚化的产品。时尚化是我们景区产品建设的法则。景区产品必须要与时俱进。我们正处在疫情当中,疫情结束后消费者、游客市场的变化,会对旅行产品提出哪些要求?

(3)人性化的产品。景区可以有规模,可以有科技,可以玩抖音,可以做线下。这些选项都需要界定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为了通过抖音一夜爆火,是为了达标5A,是为领导期待吗?这些都对,但不要忘了景区的人。景区最美的不是景区风景、文化和创意等外在的因素,而是景区的运营者、管理者、服务者和景区的游客。因此,如何准确而全面的理解景区服务与被服务、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是我们景区在运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20年前,河南省焦作市旅游局曾提出一个理念“不让一个游客在焦作受委屈”。20年过去了,这句话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台湾旅游业有一个让同行引以为傲的理念:台湾旅游,台湾最美的是人。所以我们在当下如何由景区资源的物质依托,到景区线下的物质崇拜,尽快的上升为对人的敬畏,是景区当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景区克服疫情、迎接春天的过程中,围绕人会有很多的文章做。

景区的市场。景区在疫情当前和后疫情时代也需要新气象。气,气质,景区的气质是景区的产品建设,是体系化、个性化与人性化的产品。象,是形象与象征,任何景区都有形象,形象可以通过景区的大门来体现,可以通过景区的门区来体现,可以通过景区的新媒体来展现和传播,也可以通过景区的宣传册、伴手礼来表达,来宣传,形成口碑。景区像商品一样,不仅仅是一个形象,更重要的还要有良好的形象,良好形象的塑造需要通过好的市场营销、产品建设。

产品建设和市场建设是景区建设的两条腿。景区必须两条腿齐备,功能健全,因此市场建设和产品建设同等重要。从1997年到现在,在二者的关系上,市场建设要比产品建设稍微重要一些。要把市场建设做为主动腿,市场营销要先行,景区的建设中,市场建设是最重要的一环。20年前进入旅游规划市场,在大家云集的旅游规划行业,唐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在当时唐人就提出了“规划即营销”的观点。我们以市场眼光和思维,来编制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是包含产品建设的。我们曾服务于一家景区,进入考察时发现,其产品部门和营销部门是分开的,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一个好的景区,应该是市场营销包括产品建设。景区要讲运营,景区产品建设必须要服务于市场建设,景区的市场建设要统领产品建设。

景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景区的形象在当下很重要。很多景区不惜重金去购买新媒体,打造网红,投档央视,所谓的时尚就是流行,流行就是一时,无法做到一世。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时,景区形象要有重要的价值选择:要突出自己的公益形象。当景区成为地方政府摇钱树,成为资本狂欢掘金器时,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指出的景区拜金主义,收入至上的问题。多年前,我曾发出哀叹,中国的旅游业是最没责任感的企业。近年来,我们看到中国文旅业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不管是民宿、规划行业等,都已经把自己的形象建设与当下的疫情防控慢慢的结合起来了。这是景区建设在疫情时代的表达。在疫情防护的当下,在疫情消失之后,如何展现良好的社会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的景区没有像我们的疫情防控人员伸开双臂拥抱的话,会落后于时代。民宿行业已经有很多企业发起了活动,景区也可以效仿。

所以,市场的建设不能等到疫情消退,市场复苏。关于景区的市场建设,我们的目标市场是谁,我们传达形象的渠道是什么,我们的市场该如何维护,我们的市场该如何更新?这四个具体的问题,也需要大家的深刻思考。不同地区,不同投资背景的景区,市场的问题实际上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若干年前中国旅游报总编,经常在演讲中,把首都北京与长沙相提并论,这位老先生曾有过很有形象的观点,景区营销36计,在当下新疫情时代景区营销还可以有新36计。

问:疫情过后,游客需求会有哪些变化,景区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游客的需求是变而未变。不变的是结构化的市场,对于景区产品的需求方面,不变的是景区的观光产品,其次游客需要的是新型产品,第三是综合性的产品,第四是品质化的产品;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景区要变得更加亲切。景区的本质是人性化。我们当下景区的建设越来越偏离人,我们离游客的诉求越来越远。如何让一个景区在大投资、大管理、大规模、大空间、高科技的支撑下,变得软、暖,是市场的核心变化诉求。这是与人、与中国社会发展有关的变化;二是口罩时代来临了,中国突然进入了口罩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发展阶段,景区的建设、管理与服务会发生哪些变化。在上次的分享中我提出了零距离无接触的观点。如果对台湾旅游比较熟悉的话,想到台湾旅游时会出现,台湾口罩的使用率很高。在很多公众场合,很多服务人员是带着口罩的,口罩社会已经出其不意的来了。因此零距离无接触,是我们景区广泛使用新型科技手段的机遇,是对景区公共产品生产提出的全新要求。这是景区安全的诉求,也是景区运营管理本身提出的基本意识和能力。疫情一定会创造出若干个新的细分市场,也许在过往有了苗头、雏形,但疫情加速了细分市场的壮大,比如康养、生态、亲子、研学。已经产生的市场和对应产生的新业态,每一次灾难都会带来深刻的变革,变革很多时候是突然产生的,能够适应变革是我们要做的。

问:业态规划在打造爆点上怎样创新,有哪些业态在疫情后可以关注下?

答:业态不是策划出来的,业态是规律的爆发,是商业发展的必然。业态在疫情结束后会有诸多表达,围绕健康旅游、康养旅游可能会出现很多业态,比如昙花一现的森林医院,传统的产品,如何实现健康的功能,是可以去创意的地方。以唐人的案例举例,唐人在支持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的文旅建设。在一个包含山脉、河流、村落、农田的半开放式的生态空间,旅游资源特色基本上是平淡无奇的,唐人通过投入规划、资金、团队的力量,与红花岗区政府共同打造了乡村旅游区。因为我们相信生态空间是不可复制的,在研究旅游业发展趋势时就提出了新的旅游发展观。15年前研究旅游业发展趋势时,我就提出了新的旅游发展观,包括生产观、制度观和管理观。在当下,我们的核心是健康旅游,是基于一流的生态空间打造的健康旅游。任何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有历史的脉络可寻找的。莲池新天地是唐人团队由以往的规划即营销,由规划到乡村建设,由规划到景区运营的又一个新的尝试,欢迎大家关注莲池新天地。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
2.本文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我们转载的目的是在于信息的传播,而非商业用途,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相关内容。
投诉邮箱: 276071892@qq.com。

分享到: 更多